「貼標籤」通常聽起來是負面的行為,表示以片面、刻板印象的方式認識對方。但另一面來說,貼標籤卻也能讓別人快速認識自己──只要自己給的標籤對自己有利。這次我想以聚會、聯誼等社交場合為例,談談「標籤」這件事。


標籤如同關鍵字

標籤如同「關鍵字」,藉由關鍵字就能對眼前的人建立基本的了解。或許只用關鍵字認識人會過於片面、不夠完整,但藉由貼上特定的標籤、給予特定的關鍵字,反而能聚焦於自己想要傳達的個人資訊,就如同做搜尋引擎優化(SEO)時,不會放太多雜亂的關鍵字一樣。

標籤不要給太多

就以聚會與聯誼場合來說吧!以前我以為自我揭露越多越好,讓別人能全面地了解我,所以在對大家自我介紹時總是砸了一大堆標籤。

事後回想,這樣的做法資訊量太大,容易失焦;尤其是在彼此陌生的場合,標籤太多反而讓人找不到主軸。而且,大量自我揭露了之後呢?互動初期便自我揭露太多,一開始就被看光光,那麼以後的互動還有什麼能期待、挖掘的?



標籤有沒有「痛點」?

以聯誼來說,聯誼的目的性非常強烈,自我介紹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向眾「買家」展示自己的價值,時機關鍵又珍貴。

「大家好,我的興趣是逛街、唱歌、看電影」我常常聽到這種聽起來不痛不癢的自我介紹,且這種形容方式讓這些興趣顯得有跟沒有是一樣的。曾聽過有「痛點」的自我介紹讓我印象深刻:「我平常喜歡看電影,也有固定在PTT寫影評」我不了解電影影評,但這樣自我介紹跟單單說「我喜歡看電影」有顯著的區隔,這個「痛點」就足以「痛」到讓我在本文中提起。

但若標籤或是自我介紹真的沒有痛點,該怎麼辦?

短期來講,可用故事包裝。逛街時有沒有遇到什麼難忘的事情?自己如何因應?愛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,包裝成故事後更能加深聽者對自己的印象。

長期來說,平時應該持續學習、充實自己,自己有更多的內涵,累積夠多且有價值的標籤;爾後在不同的社交場合,這些標籤才能根據不同的場合搭配,成為日後社交的利器。

我的標籤

以我自己為例,我現在自我介紹方式如下:「我喜歡跳舞,曾參加國際標準舞世界盃台灣公開賽。我也有在投資美股,如果你曾經一邊喝可口可樂、一邊用iPhone手機滑臉書,那麼感謝支持!」以上的標籤就是「國標舞」與「美股投資」,一來比較容易引起矚目,二來都有話題可延伸聊下去。若希望兩個標籤要相近,我會改成國標舞與爬山:「我也喜歡爬山,今年至今已經主揪10場郊山健行活動喔!」

我也會演奏中東鼓,但因為這樂器在國內較冷門,能引起的共鳴不大也不痛,所以這標籤我後來也不用了。

你的標籤是什麼?

「標籤」可以為自己帶來刻板印象,也能為他人打造有利的印象。以上僅分享個人於聚會、聯誼等社交場合使用標籤的心得。那麼,你的標籤是什麼呢?

延伸閱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