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連假與好久不見的朋友──慎獨聚餐,他分享最近的生活以及閱讀、學習心得。其中較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:「如何不帶目的性地與人互動?首先,先把自己顧好」。

a concept art photo of a man approaching a group of people. --style raw --s 0 --ar 3:2 --v 6.0


帶目的性與人互動,通常是因為對人有所求。例如幫助對方,其實是希望能得到對方的某某好處;主動跟女生搭話,其實是想把妹。其實這個行為沒什麼不對,畢竟人際關係就是某種程度的價值交換,所以帶著目的性也是能夠理解的。但是我們要警惕的,是避免與人互動中患得患失,希望一定要達成某某具體「成果」,否則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或是吃虧。

也在玩攝影的慎獨

慎獨認為,有時候無所求,反而會得到更多。在這邊並不是鼓勵「為了得到更多,而假裝無所求」,而是一開始就沒有得到某結果的慾望。

這就要回到自己身上。先把自己顧好,解決自己的問題,讓自己不至於匱乏,才不會一開始便企圖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、或藉由別人解決自己的問題。如果餓了三天,遇到佳餚絕對會不顧形象狼吞虎嚥;如果不怎麼餓,在一場飯局上則可顧及用餐禮儀。自己先豐盛、有所餘裕,與人互動反而能優雅而從容。

說到這邊,有時或多或少還是會有求於人的時候。既然這樣,我認為大方承認倒也無妨,但請對方幫忙時,也請主動提出自己可給予什麼回饋。

帶目的性與人互動不見得一定是壞事!但當不帶目的性時,落落大方的姿態卻能帶來更多可能。

an elegant adult is hosting a meeting. Cheerful. Joyful. --style scenic --s 0 --ar 3:2 --niji 5 -
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