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作家寇特馮內果(Kurt Vonnegut)與小說家喬瑟夫海勒(Joseph Heller)一同參加某億萬富翁於Shelter Island舉辦的派對。馮內果對海勒說,派對主人是一名避險基金經理人,一天的收入就多過海勒暢銷小說《第22條軍規》所有的收入。

海勒說:「對。但我有他永遠無法擁有的——『夠了』。」
(“Yes, but I have something he will never have — ENOUGH.”)


追求財富什麼時候才會「夠了」? 

先鋒基金(Vanguard)創辦人約翰伯格(John C. Bogle)著作《夠了:約翰伯格談金錢的最佳策略》的書名便是來自前述海勒的對話。他認為企業(尤其是金融機構)為了追求利潤,不惜以各種手段將社會榨光金錢與價值,但最後將玩火自焚。

如果是個人呢?

夠了。我很滿足。

摩根豪瑟(Morgan Housel)於著作《致富心態:關於財富、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》中對「夠了」或是「滿足感」指出:
1. 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。
→野心增加的速度快於感到滿足的速度。越是追逐,越以為自己無法趕上目標。
2. 社會比較正是問題核心。
→與人比較只會變成夸父追日般的無限競賽,永遠沒有比完的一天。
3. 「滿足感」並不會太少。
→相反地,貪得無厭,只會繼續要更多。
4. 有些事無論潛在利益多龐大,都不值得冒險。
→汲汲營營的下場可能因冒險而斷送之前累積的財富、名聲、家庭與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健康。



追求鋪張奢靡,還是真實財富的樸實無華?

《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: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,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》作者訪問諸多富豪,原本以為「有錢人」的樣貌就是生活開銷奢華揮霍,卻發現這些受訪者開普通車子、穿平價衣服,生活勤儉樸實卻戮力於工作,對金錢的控管也極為紀律。這個二十幾年前的研究,到了大家還在競相炫富(Flex)的現在,仍然發人省思。

真正的富有,是不用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財富。

在追求財務目標時,想想自己設立這個目標背後的目的是什麼?要獲得財務獨立、擁有生活最大掌握權,還是......愛面子,要跟別人比較?真正的富有,是不用跟別人比較、也不用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財富,因為這會變成永無止境的循環。

唯有體現「夠了」,才能真正獲得對財富的掌握權。

延伸閱讀

0 留言